六安市减灾救灾委员会2023年减灾救灾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应急局 发布时间:2023-11-28 17:02
字号: 下载 打印 收藏

2023年减灾救灾工作总结

 

年以来,在省减灾委办公室(省应急厅)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扎实推进减灾救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高位推动减灾救灾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市委常委会先后5次专题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指示批示精神,市委主要领导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常务会议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各级各部门落实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二)健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修订完善了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了预警预报和会商研判工作要求,建立灾害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和自然灾害预警响应工作机制,针对各地可能发生的灾害采取“点对点”电话叫应机制;落实了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应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责任的工作机制。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监测预警联动响应工作机制,有效提高监测预警处置时效性。健全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市应急局与六安军分区战备建设处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军地协作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意见》。积极培育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社会组织,鼓励公益性组织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活动,利用其自身优势面向社会群众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参与灾害防范应急演练。

(三)切实履行综合协调职责

及时充实调整市减灾救灾委员会等自然灾害议事协调机构组成人员,充分发挥其办公室综合协调作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稳步开展。推进落实《六安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年)》《六安市应急物资保障“十四五”规划》等涉灾类“十四五”规划,制定细化年度目标任务,组织进行了中期评估。组织编制《六安市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四)稳步推进防灾减灾工程

继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森林草原资源培育,完成营造林46.69万亩,城西湖入湖河流生态强化湿地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推进防洪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完成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杭埠河治理主体工程、城南水环境治理节制闸工程累计投资近35亿元。推进城区积涝点整治工程,新改建雨水管道约13.5公里、整治河道约7公里。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84户,累计发放补助资金634.8万元排查农村自建房1511474栋,存在安全隐患1906栋,已完成整改1872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筑面积66.1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额25414.6万元完成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12处、18户52人,排危除险57处,工程治理24处,投入资金1720.19万元。加大危桥改造和干线公路灾害整治力度,完成桥梁修复与预防养护工程14座、危桥改造工程34座、公路灾害防治工程104.546KM。加强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全市1144座小型水库及主要河道雨水情自动监测实现全覆盖。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19个站点的建设和新增32个地震预警站点的初步选址工作。启动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中预警监测系统建设,重点区域火场应急指挥通讯覆盖率达到95%。完成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并通过验收,汇集了有关部门数据,与省应急指挥中心完成对接。推进城市安全工程,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感知网,一期项目自建燃气、桥梁、供水感知设备7719台,实现了对主城区385.8公里燃气管网、233公里供水主干管网、12座桥梁等生命线设施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协同化处置,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

(五)强化防灾减灾宣传

组织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全市共举办防灾减灾现场宣传活动2408场,开展应急技能培训413场、演练506场,组织志愿者1.75万余人次,参与群众达31.6万余人次;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品33.22万余份,浓厚防灾减灾宣传氛围。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筛选确定了2023年度拟创建社区15个(全国、全省分别为4个、11个),加强创建过程指导,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加强防灾减灾资金保障

全年安排安全生产及应急救援领域共3238万元,其中:消防救援工作经费2057.5万元、安全生产及应急救援领域工作经费397万元、城区防洪工程管理经费380万元、地震领域工作经费348万元、水旱灾害防御经费56万元,用于各相关单位开展风险防范、灾害救助、装备购置等工作。积极争取上级2022-2023年冬春救助资金4404万元,救助因旱致灾群众91336户、惠及人口226170人,帮助受灾群众渡过年关;争取上级自然灾害救灾(洪涝灾害防治)资金310万元,用于支持相关县区洪涝灾害救治,有效提高我市风险防范能力和救灾减灾能力。

(七)有力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市减灾委早部署、各部门迅速行动,有力有序做好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市应急局及时发布雨雪寒潮防御预警信息,重点向市交通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各县区安委会发送预警响应提示函,提醒做好道路交通安全防范应对工作,确保预警响应措施落实到位。民政、交通、城管等部门提前做好车辆、人员、物资准备,降雪期间累计出动除雪装备179台次、巡逻车辆195台次,使用除雪剂或工业盐453吨、防滑砂石225吨、巡逻抢险人员1600余人次,设置警示标牌346块。

(八)主动防范化解森林火灾风险

市森防办组织公安、林业和应急等部门开展野外火源治理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活动,突出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查处违规用火,累计排查整改隐患106处,受理案件16起,处理教育260人。强化重点时段督查巡查先后3次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火督查巡查,深入各县区乡镇、村、风景区和国有林场等掌握工作实情,印发森林防火形势通报,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整改。春节期间,依托靠前驻防我市的内蒙森林消防队伍,对防火重点山区、林区共进行防火巡护14次。加强队伍标准化建设联合内蒙森林消防队伍对全市各级指挥长200余人进行培训,对全市64个重点乡镇650余名扑火队员开展全面轮训,有效提高森林火灾处置能力。

(九)注重提升震减灾能力

组织修订了《六安市地震应急预案》开展了“市县地震应急桌面推演“,进一步检验了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实战性。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监测预报、震灾防御科普宣传和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10月7日,裕安区发生3.3级地震,市抗震办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会商研判应急处置,及时辟谣,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未发生因地震导致人员伤亡和社会恐慌事件。

(十)扎实做好防汛抢险工作

清单化推进工作落实,制定了防洪减灾体系建设5大类具体措施。筑牢防汛责任防线,及时调整市领导防汛责任分工和市防指成员,明确重要防洪工程的市县级责任人49名,落实防汛重点部位责任人1773人乡镇防汛指挥机构140个全面做好风险隐患排查组织对各地各部门备汛工作进行检查,累计排查出防汛风险隐患482,形成交办单,在主汛期前完成整改和采取度汛防范措施推进应急预案修订和培训演练,指导140个乡镇按照规范完成预案修订工作,组织演练171场次、1万人次,培训171场次、0.9万人次。抓实防汛抢险队伍和物资准备,落实各类防汛抢险应急队伍203支9741人,储备防汛物资、装备3大类23个品种价值约5053万元。全力防范强降雨,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强化会商研判,提前印发提示信息,组织临灾风险隐患排查台风“杜苏芮”防御期间,全市累计有1057名各级防汛责任人赴各地检查防台风工作,开展风险隐患排查4980人,组织巡堤查险4247人,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群众232户679人,关闭景点59个,停工建筑工地489个。执行“有预警必会商必响应”工作机制先后3次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强化临灾预警“叫应”,关键期叫应县乡防汛责任人110余人次。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点对点调度强降雨集中乡镇随机抽查各地各有关部门7242人次。有效应对了多轮强降雨、台风“杜苏芮”和局地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最大限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十一)高效组织减灾救灾

强化工作统筹部署印发了年度工作要点,稳步推进减灾救灾工作开展。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各级灾害信息员3795名和重点灾害地区村级灾害信息员A、B角,强化年度绩效考核。加大业务能力培训力度共组织培训192场次、5781人次将风险隐患信息报送相关知识纳入灾害信息员培训,1-10月份,全市灾害隐患信息报送达600余条。强化物资储备能力,新购市级生活类救灾物资60万元,组织各级签订了社会协议储备合同,加强灾害紧急救助能力。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完成对市、县级风险普查评估与区划成果报告审定,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普查成果应用。及时组织查灾核报灾,部署调度各地做好紧急转移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指导受灾地区组织排查危房和抢修保畅。强化农房保险保障,督促农房承保机构及时勘查定损,1至10月,全市共接报案431件,理赔174.56万元,均及时赔付到户,为灾后重建提供了保障。强化救灾资金效能,及时申请上级救灾资金200万元用于帮助受灾地区开展救灾救助,督促相关县规范资金使用,及时救助4392名受灾群众,确保了灾区社会秩序稳定有序。组织开展2023-2024年冬春救助工作,细化工作方案内容,为20697名受灾困难群众申请救助资金。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防灾减灾基础有待夯实乡镇、村防灾减灾工作、风险预警监测、避难场所建设维护、宣传演练等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还需提升。

(二)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乡镇、村基层应急抢险队伍大多由镇、村党员干部兼职组成,紧急情况下可能出现难以兼顾现象。各级依托建筑施工等企业组建的专业队伍在调度集结、管理培训、保障激励上还未形成有效机制。

(三)社会组织救援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属于公益性组织,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应急救援装备不足,许多队员未持证参加救援,不具备专业资格,在大型救援现场无法合理开展救援。

三、工作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发展规划实施,强化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建设,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人、财、物投入力度,加快提升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二)提升群众防范意识。“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等重要节点为抓手,丰富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形式和内容。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建设,以点带面,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强化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抓好应急预案演练,以实战化为目标,组织经常性应急演练,提高群众防灾自救能力。

(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坚持政府鼓励、自愿自助的原则,培育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落实税收优惠、人身保险、装备提供、业务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大力培育、孵化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各专业类型和服务特长的社会组织。

 

2024年减灾救灾工作计划

 

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减灾委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序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推进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不断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坚持党委、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领导和主导地位,确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自然灾害防治职责,确定各地各部门,尤其是乡镇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专门办事机构和人员。完善工作机制部门职责开展灾害防治工作制修订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建立完善应急联动和响应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责任衔接、齐抓共管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

二、持续推进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

(一)做好城乡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持续开展城镇燃气、农村房屋、供热、供电、通信、供排水、尾矿库、地质灾害、道路桥梁、市政管道、游乐设施、民政服务机构、涉山涉水旅游景区、古建筑类文物等城乡基础设施,城区交通枢纽、公园广场、加气站等市政公用区域设施等安全隐患排查,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实施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强化常态化安全管理。

(二)严密防范自然灾害风险。完善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领域重大风险工作机制,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特征规律和潜在威胁程度,加强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应急处置和救灾救助,严密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领域重大风险。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适时调度并督导推动。

(三)推进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开展调查成果在住建、交通、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业、应急、地震、气象等领域的应用,根据省应急厅安排,建设市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组织普查工作总结验收,推荐表彰普查工作先进个人、先进集体。

三、全面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推进应急管理“6+N”"重点领域“三大系统”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增强灾害监测识别水平和预警预报能力持续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优化升级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优化预警信息发布途径推动省突发事件预警短消息发送平台在六安推广应用,实现预警信息直达责任人和受威胁群众。做好应急广播的播出系统与应急广播平台及时对接,推动防空报警系统发布有关灾害预警信息。

四、不断提高自然灾害抗御能力

(一)提升城乡房屋抗灾能力。持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园校舍维修改造,巩固校舍安全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全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的保障工作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筑面积91.2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1504万元。统筹年度灾害发生情况,12月底前完成因灾倒损群众住房恢复重建。

(二)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抗灾能力。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保障防洪保安水利、城市防洪排涝、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配网工程差异化设计,提升行蓄洪区、圩区供电设备抗灾能力加大在高山大岭地区应用力度;组织开展低洼地区变电站、开闭所(配电站房)防汛设施运维检修,增加防汛装备。

(三)提升农林业生产抗灾能力。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万亩建设和万亩改造提升任务,大力提升排灌系统基础设施防汛抗旱能力,继续做好农作物“四情监测”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强化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日常监测、专项普查,统筹抓好美国白蛾、松毛虫、杨树食叶害虫、松材线虫病等防治工作。

五、着力提升应急救援救灾水平

(一)全面加强应急准备。全市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建成应急指挥中心业务系统实现快速调度功能。持续推进15支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能力建设。组织参加全省应急队伍救援技术竞赛。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及时盘点和补充各类应急储备物资,市级采购生活类救灾物资不少于60万元。加强县区物资储备,并对多灾易灾地区视情采取调拨或代储等方式前置救灾物资。加强红十字会赈济救援队建设,提升救援队在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救援能力。完善红十字备灾仓库管理,加大备灾救灾物资募集储备。推进备灾库标准化建设,加强在库物资的日常监督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完善救灾物资仓储设施设备。

(二)健全灾害保险政策。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落实省级工作部署,构建以大宗农产品保险为主体,特色农产品保险、“防贫保”综合保险、蓄滞洪区农业保险为辅助,叠加政府巨灾保险、市场化商业保险的“一主三辅两叠加”发展格局。继续实施山区库区和行蓄洪区农村住房保险工程,探索和推动转型升级为灾害综合保险。

(三)加强灾害救济救助。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各级救灾补助政策,统筹资金使用。根据灾情发展及时调拨各类救灾资金物资确保灾害发生8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加强救助政策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畴。统筹考虑年度灾害发生情况,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扎实开展冬春救助工作。

(四)强化应急区域协同。积极与上海市及松江区应急局对接,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完善与淮南市、阜阳市等周边区域的合作协议,落实联席会议制度。

六、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

(一)推进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不断健全基层应急工作机构,完善应急处突工作机制,强化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灾害防范水平,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依法依规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一步加大应急救护培训力度,完成全市2500人的红十字救护员培训任务和15000人的急救知识普训任务。持续推进高校应急救护工作站建设,完成1个高校救护工作站建设。

(二)开展防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坚持“五进”“五百”活动常态化提高宣传教育覆盖面。充分利用5.1210.13“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月”等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季节性和区域性自然灾害风险,常态化开展知识宣传、警示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宣传教育普及面。

(三)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抓好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创建、推报10以上省级、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复核示范社区不少于10个。组织开展国家级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学校申报工作,认定一批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

(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单位和有关企业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强孕灾致灾机理、监测预警判据等方面研究持续推动自然灾害防治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标签:
关联信息